张律师欢迎您的访问。
孔子 论语原版 论语中英法文对照版 论语朱熹版 论语禅解版 论语拼音版
论语注解版 论语分类版 论语别裁 Analects 论语搞笑版 更多
半部论语学做人第四章 《诚信》
4,1,信近於义,言可复也
【原文】
有子曰:"信近於义,言可复也。恭近於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译文】
有子说:"只有符合正义的承诺才能兑现,只有符合礼节才能不让自己受辱,做到了以上两点才能让人觉得可亲可敬。"
【评析】
这一段话反映了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原则,也就是说,虽然儒家非常强调诚信的行为,但更看重诚信行为的正义性。换句话说,为了正义的事业和正当的事情信守承诺是应该的,但对于犯罪行为,不正当的行为,就没有必要去信守承诺。我觉得这一点对青少年进行素质教育时非常重要。如果我们留意现实生活中的青少年团体犯罪的情况时就会发现,他们在知法犯法的时候往往都是由于盲从于非正义的诚信和义气,尤其是黑社会,几乎完全是靠盲目的忠诚为内部控制手段。儒家的这一思想也是符合现代法制思想的,比如对于双方签订的合同,只有合同本身合法,才有信守的责任和义务,如果合同本身与法律相抵触,或是以欺骗或胁迫的方式签订的合同是可以不遵守的。
让自己的行为规范符合社会公认的道德准则,自然可以最大程度地避免遭受耻辱,所谓"人必自辱,然后人辱之",说的就是这个意思。所以要维护自己的尊严,关键是自己先要具备良好的素养。一个彬彬有礼、温文而雅的君子总是受欢迎的。
4,2,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原文】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译文】
孔子说:"一个人不讲诚信,真不知道怎么还可以算是个人。就好比车子没有车轴怎么能行?"
【评析】
这句话孔子再次强调了诚信对一个人的重要性。原文中没有车轴的意思,而是说古代大车小车上的零部件。对于今天的读者来说,意译成"车轴"也许更加容易理解。
今日之中国,之所以普遍缺乏诚信,假货泛滥成灾,我想,与我们国家几十年来的全面反儒是有非常密切的关系的。因为在反儒的过程中,把儒家思想中一些有价值的东西也一起反掉了,这是非常可悲的。
其实每个人都知道人应该要讲诚信的道理,但是为什么现实生活中还有那么多的人不讲诚信呢?我想最根本的利益还在于利益驱动。那些不讲商业诚信欺骗顾客的商人,哪一个不是为了获得更多的利益?那些不讲人格诚信的政客,哪个不是为了谋求个人的政治权势?比如过去在报纸上公开报道说可以达到亩产万斤的谎言,如果不是为了捞取政治资本,怎么可能编造如此脆弱的谎言呢?当然,也有些人不讲诚信,是环境所迫,是一种无奈,比如明明没有做出什么政绩,但是上级希望能能多报一点,所以逼着下级也只好一起跟着编造虚假统计资料。如果你不听上级的要求,很可能下岗,甚至失去职业,丢掉饭碗,为了一家人的生存,不得不放弃诚信。
所以对于重建诚信社会,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尤其关键的是,如果一个社会不能对不诚信的行为进行有效的监督和打击,那么建立诚信社会的理想将很难实现。
4,3,吾谁欺?欺天乎?
【原文】
子疾病,子路使门人为臣。病间,曰:"久矣哉,由之行诈也!无臣而为有臣。吾谁欺?欺天乎?且予与其死于臣之手也,无宁死于二三子之手乎?且予纵不得大葬,予死于道路乎?"
【译文】
孔子患了重病,子路安排同学去作孔子的家臣。后来,孔子的病好了一些,他说:"仲由很久以来就干这种弄虚作假的事情。我明明没有家臣,却偏偏要装作有家臣,我骗谁呢?我骗上天吗?我与其让家臣来安排我的后事,不宁可让你们这些学生来安排我的后事吗?而且即使我不能以大夫之礼来安葬,难道就会被丢在路边没人埋吗?"
【评析】
孔子一生坚守诚实,可是学生们却在他病的时候弄虚作假,这让他很生气。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孔子是一个对自己的信仰一以贯之始终如一的人,即便在死后也不想改变。遗憾的是他的弟子们却不能了解他的这番心胸,他们觉得提高他的葬礼规格是对孔子的尊重,却不知道尊重孔子的做人原则才是对对孔子真正的尊重。
在对待孔子的葬礼上是这样,在对待孔子的学说上又何尝不是这样?两千五百年来,孔子的学说不知道被他的弟子们擅自改变了多少?这其中有哪些改变是为了顺应时代的进步而做的改变?哪些是为了满足个别的私利而做的?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儒家思想是最讲究诚信的,孔子的这些弟子直接接受孔子的多年教育,难道他们还不理解诚信的道理吗?显然不是,但是为什么他们却不能在这件事上信守诚信呢?显然是利益驱动在起作用。因为他们觉得如果提高了孔子的葬礼规格,自然能提高孔子的社会地位,这样对提高他们这些弟子的社会地位来说,也是有正面作用的。
4,4,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原文】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期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译文】
子贡问怎样治理国家。孔子说,"粮食充足,军备充足,老百姓信任统治者。"子贡说:"如果不得不去掉一项,那么在三项中先去掉哪一项呢?"孔子说:"去掉军备。"子贡说:"如果不得不再去掉一项,那么这两项中去掉哪一项呢?"孔子说:"去掉粮食。自古以来人总是要死的,如果老百姓对统治者不信任,那么国家就不能存在了。"
【评析】
对于治理国家来说,"兵,食,信"这三者当然是缺一不可的,孔子这样说,只是为了强调在所有这一切中,取信于民是最最重要的。我们各级地方政府的办公大楼里面通常都有一块"为人民服务"的大幅标语,我觉得应该将那条标语换成"民无信不立",以此来提醒各级政府官员。我不是说"为人民服务"这句话不好,而是说对于这句话,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比如许多官员觉得每天来政府上班就是在为人民服务了,所以再用这样的标语来提醒他们意义不大。改为"民无信不立"才能真正提醒他们要时刻牢记:自己的一言一行都直接关系到政府对老百姓的诚信。
古时候有一对夫妻要出门办事,可是孩子闹着要和父母一起去。父母对孩子劝说了半天还是没有说服孩子放弃和他们一起出门。这时候母亲眉头一皱,计上心来,母亲知道孩子最喜欢吃猪肉,就哄孩子说,"你在家乖乖地玩,等爸爸妈妈出门办完事回来就杀猪给你吃。"孩子一听高兴极了,立刻就答应了父母,并且乖乖地在家等父母出门办事回来。父母出门顺利办完事回来后,父亲立刻去猪圈里捉猪来杀。母亲见了连忙制止说:"你怎么还真去杀猪啊,猪还小不能杀,我刚刚只是和孩子说着玩的。"父亲严肃地说:"对孩子怎么能这样说着玩呢?这样教育孩子,孩子将来怎么还会懂得诚信的重要性呢?因为连母亲的话都可能是骗人的话,他还会相信别人吗?他又怎么还会对别人讲诚信?所以我们一定要让孩子从小就知道诚信的重要性,许下的承诺一定要兑现。"说完就去杀猪了。
我们的古人是如此重视诚教育,可是现在我们的一些地方政府在诚信方面却做得很差,比如一些地方政府也拖欠工资,一些地方法院的判决却无法执行,一些地方政府为了一些私利单方毁约、不信守合同等,这些都严重危害了政府的诚信。如果这样的局面不得到扭转,那么只能使不诚信的人越来越多,讲诚信的人越来越少,因为社会的影响力要远远大于任何理论的影响力。
4,5,言必信,行必果
【原文】
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已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 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译文】
子贡问道:"怎样才可以叫做士?"孔子说:"自己在做事时有知耻之心,出使外国各方,能够完成君主交付的使命,可以叫做士。"子贡说:"请问次一等的呢?"孔子说:"宗族中的人称赞他孝顺父母,乡党们称他尊敬兄长。"子贡又问:"请问再次一等的呢?"孔子说:"说到一定做到,做事一定坚持到底,不问是非地固执己见,那是小人啊。但也可以说是再次一等的士了。"子贡说:"现在的执政者,您看怎么样?"孔子说:"唉!这些器量狭小的人,哪里能数得上呢?"
【评析】
这是孔子个人关于士的三个等级的划分标准,我们今天自然不必再去追求其划分是否合理的问题,因为今天显然已经再没有人使用这样的标准去衡量人了。让我感到意外的是,原来在孔子的心目中,"小人"居然是"言必行,行必果"的"三等士"!在今天的汉语里,"小人"的含义要比这低级得多。
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早在两千五百年前的孔子,就把一个人的器量大小当成衡量是君子还是小人的重要指标之一。因此,从小培养我们自己的器量,培养起一个宽阔博大的胸怀,是成为一个受人尊重的君子的重要条件之一。
尤其值得我们赞叹的是孔子在这里强调了个人的耻辱与国家的耻辱的关系,"行已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对于一个外交人员来说,或者说对于一个普通公民在出国时的表现,在很大程度上是极大地影响着一个国家的声誉。所以我们个人要有知耻之心,不要以为出了国,反正谁也不认识我,随便怎样都无所谓,做出一些有孙国格和人格的事,而是应该一如既往地保持我们的君子风度。在这个方面,我们的祖先是有许多好榜样的,比如苏武牧羊、晏子使楚等。
晏子是齐国的重臣,一向以雄辩的口才、敏捷的思维而闻名。一次,齐王派晏子出使楚国。楚王很不友善,知道晏子将出使楚国,便想趁机羞辱齐国,于是,做好了对付晏子的准备。
楚王知道晏子个子矮小,便特意在城门旁开一小门,准备迎候晏子。晏子到城门口时,守门的侍卫打开小门,请晏子从小门口进城,晏子心里明白楚王的用意,便停在门口,对侍卫说:
"请你请禀报楚王,问他这里是什么地方,如果我出使的是狗国,那我自然该从这个小门洞里进去,如果楚国不是狗国,那我还得从大门内走进去。"
侍卫急传话给内宫,楚王一听,无奈,只好让晏子从大门进城。
晏子见过楚王之后,双方就座。楚王看着矮小的晏子故作不解之状,问道:
"齐国的人一定不多了?"
晏子反问道:
"何出此言?齐国仅国都就有成千上万户人家,齐国的街市里,热闹的时候要互相侧着身子才能通过,人多得可谓:举手蔽日,挥汗成雨。
楚王仰天大笑:
"既然如此,怎么会派你这样的人来当使臣呢?"
晏子不动声色地回答:
"君王有所不知,我们齐国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派遣使臣要依据出使国家的情况来定。对方的国君是明礼的,便派明礼之人为使臣;对方国家若是有才智的,便派有才智的人出使;在齐国实在找不出比我更蠢的人来,就只好派我来了。"
楚王心里闷着一口气,却只好假装无事的样子,招呼晏子到厅堂,安排酒席款待晏子。 席间,两位兵士押着一位犯人来见楚王,楚王问其人所犯何罪,兵士按设计好的话回答:"这位齐国人是位劫匪。"
楚王故意摇头对晏子说:"齐国人怎么喜欢做这样的事?"
晏子也摇摇头说:"齐人在国内从不做犯法之事,到了楚国便成了这个样子,真是风气不同啊!"
4,6,君子贞而不谅
【原文】
子曰:"君子贞而不谅。"
【译文】
孔子说:"君子固守正道,而不拘泥于小信。"
【评析】
孔子这话值得推敲,这话的意思是为了某种更加有价值的东西,可以牺牲比较小的有价值的东西。这话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是可取的,所谓"两害相权,取其轻",问题是作为一种道德修养来看,这样的想法是否可取?如果这样,又怎样去肯定"人而不信,不知其可"的正确性?再深层次地考虑一下就更加可怕了:一旦是否应该守信是以某种价值来衡量,那么守信本身还有什么意义和价值?
所以个人觉得,生活中,不能因为是"小信"就可以不去遵守。能守"大信",往往从习惯守"小信"开始,一个人"小信"尚且不能守,又怎么可能守"大信"?尤其是许多时候,在你觉得是"小信",而对于别人来说却是影响一生的"大信",比如带个口信、送封信之类的事情,在你可能是"小信",但对委托者来说,可能就是关系到其一生婚姻甚至命运的大事。所以即使是"小信",也不能不守。
顺便给你一个建议,如果你觉得是可有可无的小信,在你被委托的时候,应该坚决拒绝,或者不要轻率许下你不准备去兑现的小承诺。
当然,在讲诚信的时候也是有条件的,比如说,对于商业合同,往往有一条规定免除毁约责任的规定,即在发生不可抗意外时,可以不为合同不能兑现负责任,比如发生特大自然灾害,发生战争等。所以由于环境变化而引起的不能信守承诺是可以得到人们的谅解的,千万不要像古时候的尾生那样白白地淹死自己,那样对人对自己都没有什么好处。
古时候有个青年叫尾生,是个非常讲诚信的人。有一天他与一位相爱的女孩约在大桥下面见面。为了不失信于女孩,他提前来到了大桥下等候女孩的到来。可是就在他等待的时候,忽然天气突变,下起了瓢泼大雨。大雨还引发了山洪暴发,大桥下的水位眼见着一个劲地迅速往上涨,可是尾生等待的那位女孩却还没有到来。尾生坚守信约,坚持在桥下苦等。水位继续上涨,他为了不被大水冲走,双手牢牢地抱着桥柱,依然不肯离去,直至淹死。
4,7,君子信而后劳其民
【原文】
子夏曰:"君子信而后劳其民;未信,则以为厉己也,信而后谏;未信,则以为谤己也。"
【译文】
子夏说:"君子必须取得信任之后才去役使百姓,否则百姓就会以为是在虐待他们。要先取得信任,然后才去规劝;否则,君主会以为你在诽谤他。"
【评析】
先取信于民,然后再去管理民,与不讲诚信就去管理民众相比,是比较可取的。但是这不能作为一个手段来使用,也就是说,不能先通过某种方式来取得民众的信任,然后就随心所欲地去管理民众。而是应该在管理老百姓的过程中,始终取信于民,将取信于民的精神,贯穿在具体的日常管理之中。
至于对君主或我们今天的执政者的批评,更是不应该看是否取得了执政者的信任,再去批评,而是要看批评的内容是否正确,只要是正确的批评,不管执政者是否信任,都应该大胆地提出来。作为执政者来说,应该有宽容的胸襟,即使是对于那些对我们怀有敌意的人们的批评,只要他们的批评是对的,我们就应该接受。再也不能像过去那样,错误地坚持所谓"凡是敌人反对的,我们就拥护;凡是敌人拥护的,我们就反对。"的做法。
在怎样取信于民方面,我们的古人是有许多好方法的,比如"立木为信"就是其中比较有名的一个。
商鞅在变法时为了取得民众的信任,使用了"立木为信"的方法。当时他已经在秦王的支持下,制定了新的法律,但是担心老百姓不相信新的法律是否真得会得到兑现。于是他将一根三长长的大木,树立在都城的南市口,贴出布告说,任何人只要能将这根木头搬到北门,就能得到十两黄金。老百姓看了布告都觉得很奇怪,所以没有人去搬。于是商鞅又修改了布告的奖赏金额,宣布谁能将这根大木搬到北门奖励五十两黄金。这下有一人心动了将大木搬到了北门。商鞅立刻给了他五十两黄金,以证明国家的诚信。随后便公布了新的法律,果然顺利达到了变法的目的。
4,8,言忠信,行笃敬
【原文】
子张问行。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立则见其参于前也,在舆则见其倚于衡也,夫然后行。"子张书诸绅。
【译文】
子张问如何才能到处都行得通。孔子说:"说话要忠信,行事要笃敬,即使到了荒蛮地区,也可以行得通。说话不忠信,行事不笃敬,就是在本乡本土,能行得通吗?站着,就仿佛看到忠信笃敬这几个字显现在面前,坐车,就好像看到这几个字刻在车辕前的横木上,这样才能到处行得通。"子张把这些话写在腰间的大带上。
【评析】
说话要忠诚,做事要尽责,这只是做人的基本素质和要求而已,并不是什么很高的道德要求,连如此起码的行为规范原则也需要写在身上,说明这个人还没有具备踏入社会的基本素质要求。如果这些基本素质从小学一年级就开始培养,那么当他踏入社会时就不会如此困难了。
必须说明的是,一个人就算做到了"说话忠信,行事笃敬"也不一定就行得通,社会比我们想象得要复杂得多。是否能在社会上行得通的要素是多方面的,而我们个人的道德修养只是其中的要素之一。更不能把"为了能到处都行得通"当成我们"说话忠诚,行事笃敬"的目的。换句话说,不管我们是否在社会上行得通,都应该把"说话忠诚,行事敬笃"当成我们的处世之本。当然从实惠的角度来说,不管是在国营企业,还是在外资企业,或是在民营企业,一个人能做到"说话忠诚,行事敬笃"永远会比做不到这一点更加受欢迎。
在市场经济的时代,只具备了良好的道德修养还是远远不够的,一个人要想在社会上行得通,关键还在于要有一技之长,你要对社会有用,社会才会重视你。但是如果你只有一技之长,却没有良好的道德修养,那么别人会宁可选用比你能力差的人也不会选用你。因为一个人的技能提高起来要比提高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容易得多。所以如果你既有了一技之长,又具备了良好的道德修养,才是真正能得到社会欢迎的人,你自然也就处处行得通了。
张律师感谢您的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