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rizontal rule

张律师欢迎您的访问。

论语大义上一页 论语大义 论语

二、登高看《论语》

——本文摘自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吴中生(笔名)先生与广义学者刘元峰合著的《<论语>大义》一书。

大概游过曲阜孔府的人,对孔府门头上的“万仞宫墙”四个大字都有深刻印象吧,因为它的内容与眼前明明只有几米高(两、三仞吧)的围墙形成了鲜明对比。

刻意夸耀宫墙之高是来自于《论语》[子张篇]中的一则故事。这则故事翻译成白话大意是:有个叫叔孙武叔的鲁国大夫在朝廷上对大夫们说:“孔子的学生子贡比孔子更贤(学问、修养更好)。”子服景伯后来把这话告诉了子贡。子贡听后作了反驳,他说:“就拿围墙来作比喻吧,我家的围墙只有肩膀那么高,在外面就可以看到里面房屋的美好。而我老师孔子家的围墙却有几仞高,如果找不到门进去,就看不见里面宗庙的雄伟壮美,各间房屋的绚丽多姿。能够找到门进去的人可能很少。叔孙武叔没能入门看个究竟,他那么讲,不也是当然的吗?”

这里子贡用了个很贴切的比喻,说明人们是轻易不能了解孔子之贤的。

但是,如果我们顺着这个比喻思考下去,就会发现子贡的比喻虽然很好,其结论却有个错误。几仞高围墙内的东西,并不是只有找到门进去后才能看到的,在外面登上一个高处,也能看见。进去看可能反而还不能一窥全貌。比如有人进去首先看到厨房,闻到鸡香,就得出结论,孔子的学问、修养就是熬鸡汤而已;有人进去先看到厕所,就立马断定,孔子的学问、修养污秽不堪,奇臭无比;还有些人就是专门去研究房子上有多少瓦,地上有多少砖,排水有几道沟等等。所以,只是进去看还难免产生“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遗憾。

更好的方法是先登上高处一窥全貌。首先看看孔子的宫室是建在怎样的一个大环境中的,然后看看哪里是主殿,哪里是偏房,哪里是侧室;主殿、偏房、侧室是怎么相连的。哪里是大道,哪里是小道,大道、小道是如何贯通的。大门、侧门、后门分别在哪里。然后再由门而入,详细查看内部结构,大厅的梁柱在哪里,梁柱是由什么材料制成等等。

所以,按此比喻的正确结论是,我们可以采用登高外窥和进门细查相结合的方法研读《论语》,这样才能对《论语》中的思想更完整、准确地理解把握。

到了明代,孔子的“宫墙”就从子贡比喻中的“数仞”被胡缵宗加高到了“万仞”。再到清朝,乾隆皇帝对这样的加高作了充分肯定,亲自上阵进行加固,御笔书写了“万仞宫墙”四个大字。

儒生和皇帝为什么要进行这样的加高呢,表面上看好象是出于对孔子的敬仰和尊崇,其实更可能的原因是他们害怕世人看到孔子思想的全貌而故意设置迷障。他们只希望世人看到经他们解说过的、符合他们意愿的孔子思想,因此作这种加高,以此来告诉世人,未入孔子门者,是不可能通过登上高处来看到“宫墙”内的情况的(孔子的学问、修养)。孔子的学问、修养只能由我们这些已入门的大儒来告诉你们,这样大儒们(多半是被封建统治者御用的)就可以根据主子的需要来解说孔子,把这个“大成至圣文宣王”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从而达到“挟孔子之高名以骗世人”的目的。

历史发展到今天,无论是封建统治者非要树起“他们的孔子”来维护其统治还是反封建勇士把孔子作为封建政治的象征非要彻底打倒而后快的时代均已过去,一切似乎都已尘埃落定。现在,我们可以站在反思传统文化的高度,穿越历史上由于政治的需要而产生的迷障,去探寻一下真实的孔子思想,同时也看清历史上的封建统治者们和儒生们“伪尊孔”或“尊伪孔”的真实面目。

论语大义下一页

唐诗宋词 全唐诗 唐诗300首 史记 孔子 孟子 四书五经

张律师感谢您的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