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rizontal rule

张律师欢迎您的访问。

论语大义上一页 论语大义 论语

九、孔子“天道”思想的意义及欠缺



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就是说:“孔夫子关于知识的学问有机会直接听到;孔夫子关于本性与天道的见解却不是能直接听到的。”的确,在《论语》中,除了这里子贡说到外,其他地方再也没见“天道”二字。

在《论语》中,孔子也说到“命”和“天命”,当“命”和“天命”泛指时,他们的含义与“天道”是相通的。但孔子说得也很少。

但是孔子又说过:“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这里,知不知“天命”又成了能不能做君子的分界线。

如果“天道”、“天命”是如此难悟难解,那么,照此标准,世界上又有几个人敢自称是君子的呢?但是,虽然世界上敢自称已知道了“天命”的人很少,自称是君子而且确实也是君子的人也不少。矛盾出在哪里呢?

出在我们对孔子认为怎样算是“知天命”缺乏理解。



其实,孔子也提示过我们把握“天道”、“命”、“天命”的方法。我们先来看看他告诉弟子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是什么意思。

一般认为,孔子告诉学生“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这就是知道(有的译为‘这就是智慧’)”意思是要学生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但如果说实事求是地承认自己不知道就是“知道”,实在有些牵强。实际上孔子这里的意思是,必须承认有些东西不是属于“知”的范畴的,只能靠“信念”去把握,有这种“信念”就是“智慧”。

“天道”、“命”、“天命”就不是属于“知”的范畴的,它们是属于一种“信念”。是一种什么样的信念呢?就是司马迁在《伯夷列传》中引用的一句话:“天道无亲,常与善人。”意思就是说:“上天是公平的,总是帮助好人的”。引申其义就是“上天总是站在正义一边,邪恶必定受到上天惩罚”。泛指的“知天命”就是指有这种信念。

实际上,在一般人心中也都有这种信念。比如说大多数人都相信,不能干伤天害理、天理不容的事,干了伤天害理、天理不容的事会遭致报应,会遭天谴。所以,一般人都可以说是“知天命”的。

一个人一旦有了这种信念,那他再恶也是恶不到那里去的,而一个人要是没有这种信念,那么,只要有条件有需要他就什么恶事都敢干了。所以,孔子把是否有这种信念作为能不能做君子的界限,是很有道理的。



的确,有了这种信念,人就可能自觉地选择做君子。但是,在古代的现实又使这种信念遭到质疑。我们前面说到司马迁在《伯夷列传》中引用了一句话:“天道无亲,常与善人。”紧接其后,司马迁就开始质疑:“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蚤夭。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盗跖日杀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是遵何德哉?此其尤大彰明较著者也。若至近世,操行不轨,专犯忌讳,而终身逸乐,富厚累世不绝。或择地而蹈之,时然后出言,行不由径,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余甚惑焉,傥所谓天道,是邪非邪?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亦各从其志也。故曰:‘富贵如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举世混浊,清士乃见。岂以其重若彼,其轻若此哉?”[注一]

这里,司马迁举出了一系列事实,来表示他对“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这种信念的怀疑。最后,在孔子《论语》中,也找不到解释,只能归结为各人喜好不同,有人重德,有人重利。

这样一来,贪官污吏、大奸大恶之徒与志行高洁之士结果的区别就仅仅在于名声的好坏了。而贪官污吏、大奸大恶之徒更可以通过假仁假义,一边满口仁义道德,一边贪赃枉法来名利双收,那又有多少人会出于对“德”的爱好而选择去做安贫乐道的君子呢?而且,很多饱读圣贤之书的人往往还更容易丢弃这种信念。传说大贪官和坤之发迹,与《论语》就有很大关系。在他还是乾隆皇帝身边一个小侍卫时,一次乾隆背《论语》中一段未背出,他在旁边接了下去,从此,乾隆才开始对他格外注意。虽然这是传说,不足为凭,但在古代的大贪官、大奸臣中,又有几个不是自幼就诵读过《论语》的呢。

论语大义下一页

唐诗宋词 全唐诗 唐诗300首 史记 孔子 孟子 四书五经

张律师感谢您的访问。